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當行為紀錄器越來越方便和普及時

     

        文章網址http://technews.tw/2014/03/11/big-data-feed-the-world/

        文章中提到:"例如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將會有一個全新的資料收集實驗,Vital Herd 公司已經開發出一個可供牛隻吞嚥的小型電子感應器,感應器最後會停在牛隻的「瘤胃」(通常是反芻動物最大的一個胃)中,並利用聲納技術在牛的體內收集各種訊息,包括牛隻的心跳頻率、溫度、反芻的時間、胃酸濃度甚至雌激素分泌等資料。"


        這篇文章說的是牛,那如果未來將這種技術運用在人身上,會發生什麼事呢?傳統尚在研究人類行為時,依靠抽樣和問卷的方式來了解人類行為並加以推論,這也是目前市場調查大量依賴的做法。可是在隨身裝置的快速發展後,我們不但已經可以記錄人們在什麼時間去過什麼地方(GOOGLE定位服務),若未來近距離傳輸工具普及後(NFC),我們還可以知道人們在逛街的時候曾經接近那些貨架或是消費什麼產品,這樣大量瑣碎的行為資料已經超過傳統市場能夠分析的領域而進入了DATA MINING的領域,將大幅壓縮傳統抽樣調查方法發揮的空間。

        目前將行為紀錄器用在媒體研究領域,最有名的例子應該就是尼爾森推出的收視行為紀錄器。傳統在調查收視行為時,只能利用抽樣隨機撥打受訪者詢問受訪者當時在觀看的節目來推估每個節目大致的收視狀況。但是在收視行為紀錄器推出後,機器能精準地記錄每分每秒的收視行為,對於了解民眾收視行為有相當大的幫助;同時也由於機器的精準性,建立了其他競爭對手難以進入的門檻。

        網站的電子紀錄更不用說,入口網站由於龐大的瀏覽量和關鍵字搜索,擁有巨大的電子足跡紀錄,本身就具備相當大的分析優勢,也讓傳統市場調查或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進入。

        未來隨著個人行為紀錄器成本的下降,會不會有其他更簡易的方式來測量民眾媒體行為,是媒體研究領域大家都在關注的焦點和發展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